拒學症輔導日本多家媒體報導,皇太子德仁的8歲女兒愛子因為上學時會覺得腹痛、不安而幾乎沒上學。掌管日本皇室東宮發言人說,愛子和其他同學曾遭同年級的男同學欺負。 除了少數家長阻擾上課外,幾乎都有面臨拒學的狀況,其潛在因素非常複雜,事關家庭功能、成長歷程、學校環境及 個人生心理因應模式所交互影響。 拒學症以前曾經稱為懼學症,但後來發現很多學童並非恐懼學校本身,後來才統稱這些拒絕上學,上學中途返家或不知去向的學童為拒學症。部份學童的表現是害怕離開家或害怕到學校,但其他學童則不會明顯表現出害怕,反而是以身體的表現為主,如在前往學校前表現出頭痛、胃痛、無力、心悸等症狀,但若遇到假日或放假,則症狀就消失。若強迫要這些小孩去學校,常會遇到以哭泣、好辯、暴怒或身體的抵抗,與逃學不同的地方在於這些學童的去處,常是在家裡或附近的地方。 拒學的發生可能突然發生,或者逐漸表達自己不想上學的意思,每週上學的時間越來越減少。 當您知道孩子目前有焦慮或是拒絕上學的行為而擔心時,千萬要給他機會解釋或傾聽他內心的想法或是拒絕上學的行為的原因, 大多顯現可歸納因素有: 1.身體不舒服造成心裡提不起勁 2.過度強化害怕及逃避的心理 3過度保護的養育方式,讓孩子在家太舒服的被照顧是比較難適應團體生活4.過度苛責的養育方式,使得孩子對於學習興趣缺缺。 焦慮或是拒絕上學症狀:兒童過度擔憂失去父母親、擔憂家裡隨時會發生可怕的事情、害怕分離而不肯去上學、害怕父母親不在家,因此感到焦慮不安。因此了解孩子內心的焦慮與陪伴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師長或是家長們學習傾聽、接納、創造溫暖的家庭並且給孩子勇氣承擔生命的功課是很重要的! 讓小孩回到學校為立即的目標,行為治療方式讓小孩回到學校上學,若能在最初期或剛開始就施行,最容易成功。若父母親能夠強迫並堅持下去,加上老師的支持,則小孩子回到學校的機會比較高。但若是小孩與父母的焦慮過高,或是小孩子已經離校很久,則須慢慢的減敏感化則有需要,如一開始先上學幾個小時,然後再 慢慢延長。給予家屬教育關於小孩子沒有上學對其社會發展的影響,一般讓小孩子回到學校的成功率大約80%,若是症狀的嚴重度越低,小孩子的年紀越小,處理的時間越早,則成功的機會越大。
.
留言列表